旱地沙蜥

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   Pallas
   

  128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部和尾基有突起的锥状鳞丛。尾下浅蓝色,无黑色半环。颈背部有一对橘红色椭圆形斑。颏下有大理石斑纹。无腋斑。
形态 蜥体短粗,形似蟾蜍,尾较细小。头体长42-54mm,尾长44-52mm。头长约与宽度相等,眼间凹入;吻部宽而圆钝,鼻鳞3-4枚,鼻孔开口其间朝向前方,鼻间鳞1-2枚,偶见3枚。头部背面的鳞片平坦或稍隆起,以前额、眼间和枕部的鳞片较大,眶上鳞最小。鼻鳞和眼前部之间有颊鳞3-4枚。上睫鳞7-10枚,前面几枚扁平形,覆瓦状排列;中间4, 5枚上睑缘鳞游离缘平齐,前后方的鳞片及下睑缘鳞的游离缘呈锯齿形;下睑鳞与上唇鳞之间有纵列鳞3-4行。上颌稍为突出,上唇鳞14-16枚,下缘排列成锯齿状;下唇鳞(12) 13-14枚。鼓膜部略微凹下,被有细鳞。颞鳞较大。喉褶明显,颏鳞至喉褶一纵列鳞(36) 37-43枚。
颈背有一横形皮褶。背鳞平滑,杂有突起的鳞丛,背上和体侧都有皮肤皱褶。胸鳞和腹鳞光滑或有少数棱鳞。四肢短,前肢贴体前伸时,指的基部不超越吻端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细、弯曲;雄蜥的后肢贴体前伸到达眼下部,雌性则只及喉褶的稍前方,第III、第IV 趾外侧的栉缘弱,趾长顺序4-3-2-5-1。尾的背面被有小形棱鳞和锥形鳞丛,腹面基部的鳞片平滑,后部覆有较大的棱鳞。
背面灰褐色或灰黑色,有6个清蜥的暗斑和许多小点。颈背部有一对橘红色椭圆形斑。四肢和尾的背面有黑色横纹。腹面黄白色;颏下有大理石斑纹。尾下浅蓝色,雄蜥的尾梢腹面于繁殖季节呈现红色(图38)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是沙蜥属中的中亚成分,由西部分布延伸至我国天山北部地区。生活于荒漠草原之间的戈壁滩或河边的沙砾地,很少去到沙地和草地活动。栖息地的地形平坦而呈微波状起伏,生长着稀疏的蒿类、优若藜和骆驼蓬等。洞穴较浅,有时利用鼠洞或地面的裂缝而居。清晨和阴雨日很少外出活动,晴天则比较活跃,但不及其它沙蜥敏捷,遇惊时常逃窜在不远处,隐蔽于灌丛下或躲进洞内,高温时也可长时间伏身在荫凉处。雄蜥在繁殖期内的活动较雌体更加频繁,有举尾到背上成环形的习惯,也时常有四肢不停地抓土和摆动身子的表现。
主要以蚂蚁为食,也吃昆虫(瓢虫、甲虫)及其幼虫。文献记载还捕食蝗虫、蜘蛛、尺蛾、螽蟖、蝎、蠓 、蚊等。雌蜥于5月中旬到6月底产卵,每次怀卵2-5枚;幼蜥在7月上旬开始孵出,到8月份全长已达54-55.51mm。

生境信息

是沙蜥属中的中亚成分,由西部分布延伸至我国天山北部地区。生活于荒漠草原之间的戈壁滩或河边的沙砾地,很少去到沙地和草地活动。栖息地的地形平坦而呈微波状起伏,生长着稀疏的蒿类、优若藜和骆驼蓬等。洞穴较浅,有时利用鼠洞或地面的裂缝而居。清晨和阴雨日很少外出活动,晴天则比较活跃,但不及其它沙蜥敏捷,遇惊时常逃窜在不远处,隐蔽于灌丛下或躲进洞内,高温时也可长时间伏身在荫凉处。雄蜥在繁殖期内的活动较雌体更加频繁,有举尾到背上成环形的习惯,也时常有四肢不停地抓土和摆动身子的表现。
主要以蚂蚁为食,也吃昆虫(瓢虫、甲虫)及其幼虫。文献记载还捕食蝗虫、蜘蛛、尺蛾、螽蟖、蝎、蠓 、蚊等。

繁殖特征

雌蜥于5月中旬到6月底产卵,每次怀卵2-5枚;幼蜥在7月上旬开始孵出,到8月份全长已达54-55.51mm。

国外分布

蒙古,哈萨克斯坦,吉尔吉斯斯坦,土库曼斯坦,乌克兰,白俄罗斯,俄罗斯,阿富汗,伊朗和土耳其等国。

国内分布

旱地沙蜥分化为两个亚种:指名亚种和伊朗亚种(P. h. persicus DE Filippi )。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是指名亚种 P. helioscopus helioscopus。分布范围西起新疆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之南的塔城、裕民、额敏、新源一带,往东沿准噶尔盆地,经阿勒泰南缘,由布尔津河达富蕴、青河和木垒等新疆东部地区。